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 > 正文

托马斯•赫尔佐格与徐勇民共登武汉设计双年展论坛

新闻网讯(记者 王斅囡 通讯员 张启彬 张凌云)11月12日,世界著名生态建筑大师、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与我校徐勇民院长共登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论坛,以其自身对建筑与美学的学术造诣,深入挖掘建筑魅力,传递艺术设计新理念。 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策展人对话主题日”大师讲堂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城建委、武汉设计联盟主办,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承办。讲堂由演讲与对话两部分组成,本次活动在我校昙华林艺术区学术报告厅举行,武汉市政府重点办主任、武汉工程设计联盟秘书长金志宏先生出席、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院长李保峰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赫尔佐格先生的助理张凌云博士担任翻译。我校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领导老师同学齐聚讲堂,共享这场工程建筑与设计艺术交织的学术盛宴。

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以《建筑与艺术之互动》为题,展现绿色建筑与设计艺术结合的科技美学理念。从对建筑历史的回顾,到建筑功用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再到建筑本身文化属性与艺术特点等方面展开思辨,从精神层面和美学视角阐释建筑与艺术的共融关系,并以实例作品分析了武汉特定气候环境与文化传统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通过在欧洲的两个建筑作品实例,介绍他本人作为建筑师与雕塑家和画家的合作。建筑师和艺术家都是从关注环境资源,关注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空间内将高科技的现代建筑和抽象寓意的艺术设计融为一体。两个在武汉的作品实例,介绍基于武汉特定气候特点和文化传承的建筑设计。设计工作需要多学科交叉互动,建筑师与艺术家一起,可建立长期的合作。

(生态建筑大师、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

我校院长徐勇民教授则以《画意中的建筑》为题,做精妙而深入的学术讲演。徐院长从古代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分析古人造物精神中的艺术设计思想,这种来源于自然属性的审美心理暗合了人类构筑物的永恒与伟大;枚举苏州园林、徽派建筑等“一步一景”的画意建筑,论及了建筑实用功能“器”与建筑艺术“道”之间的关系——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音希声的“以大观小”中国画意建筑与转借外物、以探寻宇宙的“以小观大”中国艺术精神紧密地结合。

感知世间万物以窥心性,感怀山水建筑以达情思。徐院长从中国山水画中亭台楼榭“可游”、“可观”、“可居”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出发,梳理并提炼了风水理论、人文建筑在艺术图像中的作用。在论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品时,分析了艺术与建筑有机性结合——他指出,游目骋怀于逐渐展开的绵长手卷绘画,可以感知的是画意中的欣然之境,体会到的更有画中有景、景中有境,境中生情之情景交结的艺术与建筑之美。徐院长讲到,现代建筑艺术布局、选址与取景时,提出了“文化惯性”与“潜在意识”对当代建筑艺术影响的学术理论。其间,还以袁江山水画作的一段秘史分享中德艺术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

(院长徐勇民教授)

本次论坛的精妙之处在于,徐勇民院长与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都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地梳理了古代文化艺术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也都诠释了建筑与艺术的相互需要关系——城市的建筑本身就是艺术,而艺术形态之中哪能没有建筑的缩影?

(两位主讲人在台下交流互动)

武汉市政府重点办主任、武汉工程设计联盟秘书长金志宏先生指出了武汉设计双年展品牌精神、学术属性及未来愿景;并从武汉城市建筑的百年大计出发,论及了艺术与建筑结合的必然性与魅力所在,勉励在场学子学人“艺术化的城市”建设的职责应属诸位。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李保峰院长也从建筑生态与艺术设计、建筑空间与艺术思维的多重维度分析和点评了这次“大师讲堂”活动。

精彩的学术演说之后,现场观众互动频频,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与徐勇民院长一一解答,并在交流与互动中展现本次设计双年展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次对话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展现了武汉设计双年展的特有魅力,再次诠释了“艺术化的城市”的学术理念,再次彰显了武汉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愿景与情怀。

(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在双年展现场)

(院长徐勇民教授接受媒体采访)